面试的众生相

发布时间:2021-06-23  栏目:感悟  评论:0 Comments

最近一两个月,集中面试了不少机会,感觉面试官形形色色,各种都有,总结如下:

  • 颐指气使型:上来就各种挑刺和不信任,觉得你这里简历写的不清楚,那里夸大了,自己理解力不行,还总是觉得你这不对哪里没讲清楚。比较奇葩,不过这种遇到的比例还是比较少
  • 挖坑等你跳型:多为HR,问几个开放式问题,比如比较难处理的情况等,你给她讲了具体的例子,很难处理和激进的,她自己又接受不了了,真是无语。感觉正确的答案就是泛泛而谈。
  • 麻木型:他负责问问题,然后你回答的不论是对是错,对方都表情麻木,或者一副不太拽你的样子。你也不知道自己回答的对方是满意还是不满意。最后来个不合适,也不知道原因具体是啥。
  • 统一出题型:不管你背景及之前做的项目,直接就问统一的题目,答上就算好,答不上就觉得不行。属于不懂得变通和全方位考察候选人的类型,在AI比较内卷的现在慢慢开始流行了。应对的方法就是刷题,很多题目跟实际工作内容没太大关系,为了做题而做题,面试效果能够代表这个人是否真的胜任的概率堪忧。
  • 只看背景型:不是博士或者清北复交毕业,一律免谈;或者干脆是清华北大的校友会;这属于一次考好了,可以吃一辈子的,后面的其他能力都不看了
  • 石破天惊型:说说你之前的项目或者研究中,有没有什么大的成就(精度最高或者Impact多大)(我要是都震撼了行业,还来你这边面试吗?)
  • 开卷考试型:给你一道真正进来工作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(略偏难一点),给你几天时间完成。这种比较反映真实的胜任能力,唯一缺点就是比较花候选人的时间。
  • 不对路型:你面试的经理岗位,他跟你死扣细节;你觉得自己的优势在战略方面,他拉了一帮刚毕业不久的群殴你技术细节,自己未来的老板甚至都还没定是谁也没机会聊(无语);你讲了自己的前沿研究,对方听不懂,还要问你对新技术有什么了解,不知道他到底想让我说什么新技术,还非要是他也看了我也看了的才行;你面试的技术经理,他跟你说技术不重要,只看impact和business。唉,低级的超低级,务虚的超级虚,啥都有,跟找对象一样,找个聊得来的还真难!
  • 把难题当考题型:自己在日常工作中解决不了的问题,拿过来问你。你答不上不行,虽然对方也不知道怎么做,但谁让人家是面试官呢。你答的上的,基本就白贡献给面试官了,因为后面去不去还两说。个人是比较反感也不太服气这种问题,但是在面试时会大量碰到,目前确实也是没有更好的代替方案。

自己工作十三年,面试人无数,总体来说不论对方是否合适以及是否面试的上,还是会比较尊重对方的。不过当换个角度,自己去面试时,面对的面试官可不一定有这么Nice了。

另外,工作中发现,员工积极主动做事的态度、遇事的担当、沟通表达能力这些软技能,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,也是笔试刷题无法筛选出来的

 

诸多面试中,自己还第一次尝试了半技术半product marketing的岗位,之所以尝试这种,是因为觉得未来自己只靠技术可能很难继续有发展的空间了。没想到面试的还是挺顺利的,只是后面发现这个岗位技术的部分做的太浅了,基本属于扫盲的角色,做两年下来技术也基本荒废了。感觉自己实在是没有办法再为了一份工作而违背自己的内心了,就只好拒绝了,希望自己未来不会后悔吧。也许现在转型非技术或者市场还为时尚早(至少自己的内心不答应,唉)

让人比较焦虑的是,技术的更新换代非常快(深度学习领域),过个几年之前的技术经验就一点也不值钱了,然后在工作时对新技术的跟进又比不上全职在学校的学生(因为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业务上的事情,再加上家庭的负担),所以很容易落伍。如果还换了行业,想去找前几年自己从事的行业中的中高端岗位,也是非常不利。比较矛盾的是,其实自己一直有在持续学习新的技术领域,但是已经跳得比较远,不在深度学习范畴之内了,而这几年深度学习领域不但技术上没有大的突破,原有的领域却很内卷了(需要靠刷题来做区分了)。而自己研究的东西再超前,也还未到成熟期,对现在找新的工作没有帮助。

不管如何,经过这波面试的洗礼,自己对于自己未来应该走的路也有了更多的思考,也更加清晰了些。

韩信也不被项羽所看好,如果没有刘邦,那么他也找不下工作。但是这并不能妨碍他未来对项羽十面埋伏,创下大业。韩信不可谓不是人才,只是跟项羽不匹配或者说项羽的筛选方法比较片面罢了。

 

其实最近也在思考,我们在找工作,基本采用的是贪婪算法,就是选择最确定的、坑最少的、福利待遇最好的,这种方式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,但是仔细想想,又总觉得哪里不对。就像神经网络中需要加入dropout及正则项一样,生活还是不能太确定,需要有些随机的可能性的扰动,否则不可能成大事。如果一切都很确定,那也就没创业公司什么事了。我刚毕业时,英特尔研究生应届生月薪8800,阿里只有五六千,而且还在杭州,感觉去那边就是loser,如果按照贪婪算法或者确定性的理论去选择,有选择的话一定不会去阿里,但是五到十年后再回头看,去阿里的收益要比在英特尔安安稳稳的这几年的收益大的多得多。

这其实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,就是创业公司如何在资源更差的情况下,做成大公司(资源更好)做不成的事?这个作为一个Open的问题吧!人生有挑战才有趣吧!

 

—————2021.7.16后记—————–

最近加入一家中型的创业公司,对上面的问题有了新的领悟:

创业公司倾向于招刚毕业的、非科班出身的,也就是说,主要是肯努力、愿意学习并且有些基础,那么都可以培养。对创业公司来,相对比较便宜,防止了高溢价;对候选人来说,虽然一开始薪资低一些,有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,也可以做一些比较核心和有挑战的事情,比较锻炼人,未来无论是跳槽还是跟着公司一起成长,都会很不错。

唯一就是,这种情况管理者会比较累,因为下属都是新手或者需要带的,甚至可能还有比较大的概率有不太靠谱的,到时不论是裁员还是扣工资绩效等,都是很难受的过程。相对的,大公司的管理者要轻松得多,因为下属比较给力,也是多方面筛选出来的,很多中层骨干,基本上自己都能干活了,需要管理的部分其实并不多,不好的地方就是大公司的管理者也很难跳槽到更好的,出来也没太大竞争力了,安逸的日子太久。

 

另一方面,因为我这个级别,只要是找到新工作,一般都是需要重新拉团队的,所以被面试完之后紧接着就是面试别人。在面试别人时,也会觉得,虽然有些考题太过于刻板和刷题,但是如果不问这些,又难以判断候选人是否能够胜任。有一次我面试一个候选人,第一次他答的很差,但是感觉交流和底子还可以,本来不想考虑了,但是因为创业公司比较缺人,过了一阵子就再面了他一次,答得比上次好多了,肯定是后面相应也是准备了。这说明,同样一个人,准备与不准备、刷题与刷题可以表现差异很大。这也说明刷题真的不是一种正确的筛选好的候选人的方法,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吧,主要还是看你对候选人的综合判断。但是估计刷题作为一种双方的形式的工具,还是必不可少的吧。

—————2021.7.24后记—————–

总结一下这次找工作,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,除了接不住我的或者工作内容不喜欢的,一共4个offer:

  • – 两家医学AI公司
  • – 一家自动驾驶公司
  • – 一家大型知名外企

虽然自己觉得还有很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,但是单从结果上看还算不错吧。

 

留下评论

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.

相册集

pix pix pix pix pix pix

关于自己

杨文龙,微软Principal Engineering Manager, 曾在各家公司担任影像技术资深总监、数据科学团队资深经理、ADAS算法总监、资深深度学习工程师等职位,热爱创新发明,专注于人工智能、深度学习、图像处理、机器学习、算法、自然语言处理及软件等领域,目前发明有国际专利19篇,中国专利28篇。

联系我

个人技术笔记

welonshen@gmail.com

2015 in Shanghai